常青笔记应以概念为中心

定义

什么是概念笔记?

概念笔记 是一种围绕单一思想单元(concept)构建的 Evergreen Note 方法。 它强调:每张笔记只处理一个独立概念,并通过递进展开,逐步建立该概念与其他笔记的语义连接。 而不是:以书籍、项目、作者等信息来源为主线记录内容。 这种笔记的基本单位不是我读了什么,而是我理解了什么。 它是一种围绕单一思想单元进行逐步展开的笔记方法。

与概念笔记相比,集邮式学习是低效的注解式学习是低效的

为什么要围绕概念去构建笔记体系?

  • 概念具备跨情境复用性:一本书可能讲了多个概念,一个概念也可能出现在多个书中。以来源分类,会割裂它们之间的连接。
  • 我们的大脑以 语义 而非 出处 组织记忆:未来你不会想 那本书讲了什么,而会想关于路径依赖我有哪些理解?
  • 来源分类阻碍知识网络结构的生成:当你回顾笔记时,你很难从书名、项目名中找到潜在的逻辑连接。

按原子化方式(常青笔记应原子且完整的描述单一主题)渐进式构建的概念笔记(有机生长的知识网络优于预先设定的分类层级),更能促进碎片知识之间的网络化连接,形成个人知识图谱。

如何实践概念笔记?

  • 常青笔记应原子且完整的描述单一主题
  • 记录概念笔记时,注意 笔记应该为自己而记常青笔记应紧密关联
  • 常青笔记应围绕概念构建(Concept-Oriented Evergreen Notes),按 4 层深度渐进深入。
    1. 定义层:这个概念是什么(What)、解决了什么问题(Why)、该如何实践(How)?
    2. 原理层:它背后的思维模型或理论基础是什么?有哪些机制支撑它运作?
    3. 溯源层:这个理论从哪里来?有哪些研究或案例印证它?你是否亲身体验过类似现象?
    4. 示例层:有哪些实践案例
  1. 想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名词/短语,根据最紧急或当下的需求去做概念笔记

原理

  • 大脑是通过语义网络工作:我们不按书籍名、项目、作者、事件回忆知识,而是按 意义上的相关性 检索。
  • 最小知识单位是概念,而非信息来源:这类似编程中函数是复用单位,非整段程序。
  • 连接优先于分类:比起先分门别类,后再找关系,更有效的做法是让关联先自然浮现,再逐步归纳抽象。
  • 以概念组织笔记会让记笔记稍微困难一些,而人类天生懒得学习(人类为何天生抗拒学习?)。但这种学习有益的:这让我们必须去探索已有的笔记,找到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。 人类为何天生抗拒学习?

溯源

  • Andy Matuschak 提出:笔记应围绕 Concepts 组织,而非事件、读书、项目,这样才能反复迭代、持续生长。
  • 认知心理学中,语义编码表层编码(如作者、书名)在长期记忆中更稳定。
  • 个人经验:你是否有过 在书中划了重点,但找不到相关概念在哪 的挫败感?那就是以来源组织的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