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机生长的知识网络优于预先设定的分类层级
概念
知识结构不应预先设定,而应在内容积累和连接中自然浮现。
我们往往急于将信息 分类整理
,但这在知识尚未成型时是一种过度设计,反而束缚了后续的结构演化。
真实世界的知识往往是交叉、非线性、不断演化的——一个观点可能同时属于多个领域,或暂时找不到明确分类。与其强行归档,不如先记录,再连接,后重构。
理论
- 关联本体论(Associative Ontology)优于层级分类法(Hierarchical Taxonomy)
- 来源于网络笔记系统(如 Zettelkasten 和 Evergreen Notes)的设计理念,强调双向链接与语义连接。
- 避免过度设计,采用重构思维(Refactor)
- 类比软件工程,在项目早期阶段不预设架构,而是快速写出核心功能实现 MVP,随着理解深入进行迭代重构。
- 笔记系统也是如此:不先设定分类与文件夹结构,而是让笔记通过连接形成自然语义聚类,再进行整理和聚合。
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
,正是对这种渐进澄清过程的东方注解。- 我们对自我认知本身就是不确定的。如果一开始就急于给自己的人生、兴趣、职业方向做出分类、设限,往往会掩盖潜在的可能性与尚未觉察的热情。